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的神谕,到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训诫——“认识你自己”曾是无比深邃的哲学命题。
几千年来,向往自由的精神与终将寂灭的肉身,总令人类困惑。文艺复兴之前,解剖人体被认为是有违神祇,而在古代中国,先民们只能从对自然的观摩中探寻养生之道。灵魂不死,但生命有期。长久以来,对“自我”的认知,囿于各种局限,总是无法更进一步。
而到了现当代,随着基因科学、量子力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进入科技大爆炸时期。
可以预见的是,在新工具的赋能之下,一个全新的自我认知维度将向人类敞开。面对“认识你自己”这个恒久命题,人类正予以重新审视。
【缘起】打开“黑盒子”,发现人类身体的本质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18世纪,人类的身体就像个神秘的黑盒子,人们完全不知道它的内部如何运作。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个人刺死,学者想问原因的时候,一个听来有说服力的答案会是:“因为他自己做了这个选择,用自由意志选择了谋杀;也因为如此,他必须对自己犯下的罪负全责。”
而到了20世纪,科学家用脑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打开了人类这个“黑盒子”后,既没找到灵魂,也没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基因、激素、神经元,遵守着与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都相同的生物法则。
也就是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基于生命密码和生物数据而形成。
时至今日,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个人刺死,倘若解释成“因为他自己做了这个选择”,已不再具有说服力。基因学家和脑科学家提供的答案是:“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特定基因构造让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而基因构造反映的是从古至今的进化压力及突变的结果。”
人类的身体,就像一部庞大而精密的生物机器,机器中每个元器件的反应、每一个细节的数据,既可反应身体的整体运行情况,也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这是当今科学给出的令人震撼而无可辩驳的结论。
那么,如何通过科学的监测,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身体这部“机器”?
【现状】人工智能+医疗,被写入国家规划纲要
正如构筑机器的零件一般,生命数据是反映人体生命与健康的体征数据,也正是人体的运行基础。
目前大多生命数据的获得,主要是医疗机构利用医疗器械对人体进行检验。
一般来说,临床上把体温、脉搏、呼吸、心跳、血压、血氧、心率等统称为生命体征数据。任何一个数值归零,都代表着生命的结束。
例如脑卒中,即我们俗称的“中风”,是当今人类头号杀手,比癌症更为可怕,它能让人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使生命终止,即使勉强得救也会引发后遗症,很多家庭因此负债累累,一夜致贫。
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年龄在36~45岁死亡的人群中,中风比例高达22%,这种疾病已不再属于老年人,中青年患病比例正在显著上升。
而据权威科学验证,中风的发病,往往以一系列心脑血管病为基础,且具有明显的先兆,如能够随时搜集、统计、分析重要身体指标,中风的预测将成为可能。
因此,获得生命数据,对维护人体生命健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探索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个人工作室。
国办发【2018】26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发展“互联网+医疗”各项服务,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使用,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示范,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评估、疾病预警、主动干预等。
由此可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生命数据进行收集和应用,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与期待。
【浪潮】可穿戴产品正热,技术应用方兴未艾
那么问题来了,海量的生命数据,如何收集?
据美国专家研究,便携可穿戴设备,是目前能够实现生命数据监控最便捷、最高效的手段。
过去这种手段只能在专业医疗中实现,如检测心率,需要让患者24小时背负一套电子设备,才能让医生观察到患者一天的完整心率起伏。
时至今日,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背景下,通过传感器直接采集心率已经不是问题。甚至全球科技巨头已能将这种设备做到非常小,能够完全替代过去原始的生命体征采集方式。
人们将这种新型设备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理解为一种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身上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它不仅是一种硬件,更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储存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它的应用领域正变得越来越广泛,正在改变着人类认知自我、感知世界的方式。
当今主流科技公司纷纷
研发相关技术,可穿戴设备花样繁多,各擅其长。
比如智能手环——即一种绑在手腕上的穿戴式智能设备。通过这款手环,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部分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手机、平板、Ipodtouch同步,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
再比如智能手表——苹果、三星、谷歌等科技巨头都在2013年左右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表。佩戴者主要可以通过智能手表接听或拨打电话、收发电子邮件和消息、存储和传输数据信息,以及跟踪或管理个人信息。
另外,如可穿戴电子袜子、可穿戴智能眼镜、智能时尚服装,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有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都是对手机功能的延展,虽然能做到计步、心率记录等数据的采集,但对健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水平。可穿戴设备的未来仍有相当大的潜力等待开掘。
【革命】横空出世,一件产品何以颠覆传统医疗?
2018年3月3日,中国深圳,一场隆重的仪式掀开了医疗科学领域的“新篇章”。
“手腕上的机器人”——华预数据腕表举行全球首发仪式。这标志着全球科技领先的消费级全健康数据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率先诞生。
据了解,华预数据腕表第一代产品针对的是人体血压、房颤、血氧、心率等关键指标的全数据监控,可实现人体健康数据的全息采集、同步运算、实时传输、智能分析、异常预警、持久存储、三方共享。
在智能可穿戴领域,这一专注于健康数据的科技产品,可谓横空出世。
华预数据腕表的开发者华预健康是一家诞生于中国深圳的医疗级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公司,立足于大健康产业,主要从事智慧医疗、智能监护与人体健康预警,是一家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商。
由于医疗领域的专业特性,华预健康特别邀请浙江大学附属医院、来自中国台湾的台湾阳明大学、台湾桃园医院专家团队依据人体生命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研发。同时,台北医学大学睡眠中心的专业医师与生物医学专家团队搭配,开发全天候自动监测的生物医学信号算法模型。
首发仪式人们看到,这一产品采用了西铁城机芯,纯金镀制,天然镶钻,外观看与传统的高端瑞士手表类似,但其深度凝结了尖端电子科技和医疗技术,内置多种高精度传感器,可实现精确的生命数据采集。据了解,在后代产品中,研发团队还会加入血糖监测等更多检测技术。
这是目前全球屈指可数的具有监护生理指数功能的智能手表,已通过美国、欧盟等地的质量检测认证,通过5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已申请国际专利保护。它随时随地,一键检测的特性,可以部分替代专业医疗设备,大大方便了普通人群。